莫尔兹比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决战中途岛这场战役美军胜利不仅仅是幸运 [复制链接]

1#

立冬时节在电影院看一场枪林弹雨、热血沸腾的战争大片,还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恰逢赶上活动19块9抢到了《决战中途岛》,看后我只想说四个字:完爆预期!

《决战中途岛》上映两天,票房突破一亿。豆瓣评分方面经过两万多人的点评最终分数7.6,足以说明这部影片的制作水准。

作为一名男生,对战争题材的电影格外感兴趣,《决战中途岛》的二战背景完全命中了我的口味。相比现在的科技战,我更喜欢二战时期的装备和作战,就像花钱一样“扫一下”远远没有纸币交易带来的满足感强烈。

这部电影的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是个老熟人了,以灾难片著名。《后天》、《》、《独立日》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在这个大导演的号召下,演员卡司也是清一色的优秀。《毒液》、《惊天魔盗团》的伍迪哈里森,《海王》的帕特里克·威尔森,速度与激情系列的卢克·伊万斯,《阿丽塔》、《死侍》的反派艾德·斯克林。。。

所以我丝毫不担心影片在战争大场面上呈现出的最终效果,结果也确实如此。

中途岛战役是二战中太平洋战场上规模最大的海空作战,为了真实还原历史。导演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在剧本上,如何能够展现一场浩大的中途岛战役,这是导演需要思考的第一件事,为此他开始寻找合适的编剧。

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面试的编剧后,艾默里奇将目光锁定在一位年轻的小伙子身上,因为他的梦想就是创作中途岛战役,而且他在电脑上只玩中途岛战役相关的游戏,对这场战役耳熟能详。(游戏真重要)

在演员选择上,为了做到最好,导演竟然放弃自己的“原则”,选择了艾德思克林作为迪克贝斯特的演员,要知道他最开始是不打算找英国演员的。

一部史诗级战争灾难片怎么样才显得激烈刺激?答案当然离不开枪林弹雨,狂轰滥炸。

片中大量引用了飞行员的第一视角,透过巨幕让观众们体验了一次身临其境,驾驶着战斗机穿梭在密密麻麻的枪炮中的非凡感受。

身下是太平洋上敌军航母舰队的猛烈炮火,身后是敌军紧追不舍的战斗机,稍不留意就一命呜呼,这种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不言而喻。

战争的艺术是什么?爆炸!影片中最激动人心的情节就是俯冲轰炸机炸航母了。

轰炸机急速冲向航母,伴随着机上副手一次次报告距目标的高度,观众的心也被提到了嗓子眼。

俯冲轰炸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需要穿过敌军炮弹的层层封锁,以极低的位置投掷炸弹,正如影片中轰炸机的代号“无畏”一样,每一次投掷都要做好视死如归的觉悟。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诺兰大佬年的史诗大作《敦刻尔克》。印象中继这部大作后,银幕上关于战争题材的电影出现了很长一段“真空期”,好在的年底弥补了这个缺口。

关于中途岛这个战争题材早在年就被搬到了银幕上创作,尽管年代久远笔者在看完昨天的版本后紧接着上网搜寻了一下这个版本的电影。

除了被其强大到无法直视的卡司阵容外,大体有两点不同。

先说说旧版吧,这里不考虑画面等一些硬件设施,旧版中包括山本和南云在内的日军高级指挥官全部以英语发音,这给了观众一种极其强烈的不对称感,似是预示着美国佬在电影内外都占有绝对的“胜利”。

其次剧情最大的出处在于增加了年轻的美国男和日本女的爱情故事,这大大为电影增加了戏剧性成分。

两国开战,在日本成功偷袭珍珠港并取得重大胜利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仇恨已经上升到民族矛盾,加入这个情节显得有些画蛇添足。

但是从侧面考虑的话,烘托出战争对世界各民族人民从大家到小家的影响也未尝不可。

新版方面弱化了爱情的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整体“剔除”。

男欢女爱被家庭亲情“取代”,隔着铁丝网会面的桥段也由情侣变成了夫妻,但也仅仅是浅尝辄止一带而过。

另一方面,关于这场战争美日双方究竟谁比较“幸运”一些,两部电影也分别做出了各自的“诠释”。

尽管二战相对一战来说因为科技进步的缘故武器、装备设施有了可观的改进,但仍然不可避免一些偶然性因素发生。

旧版电影关于飞机的故障更为直观,中美日双方的飞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故障。

日方舰载侦察机在发现美军航母舰队目标后,本应在第一时间发送情报却由于电报发射装置故障不能发送,大大延误了宝贵的战机。

美方飞机的故障就更“有趣”了,一队敢死队执行轰炸任务,却因飞行员不熟悉操作面板,不慎在“自动和手动投弹方式”之间切换错误,导致本就有限的炸弹白白掉进太平洋,实属可惜。

新版电影的“幸运”不仅体现在装备的“故障率”上,更彰显了作战指挥官的神勇指挥。

想必观众们还对美军鱼类轰炸机投掷的那枚鱼类有印象吧,鱼类顺着航线冲向目标航母结果未爆炸,下一个镜头日军指挥官和作战人员都吓出了不小的冷汗。

记忆里关于这个梗影片是有铺垫的,先前提到过由于战事匆忙这批鱼类未经测试便投入了战场等,这是美对日的不够“幸运”。

当然还有一些小细节的调整,例如哈尔西中将。由于皮肤病的骚扰,这位大将在旧版中全程是“躺赢”的模式,在医院里还在吐槽窗前的大树挡住了太平洋方向的视野。

新电影中哈尔西展现了带病上阵的钢铁形象。在与日军争分夺秒上他顶住了病痛的干扰,全神贯注地分析战场情报,这点倒是更符合他“蛮牛”的气质。

整场观影下来给我最大的直观感受就是情节紧凑,弹无虚发。

没有了《珍珠港》里三角恋的并行爱情线,全片80%围绕战争背景开展,无论是情报破亿还是空中激战,影片从多个角色的角度出发,将他们的作用同战场的最终胜利巧妙联系在一起。

偷袭珍珠港是日海军在太平洋战场的重大胜利,但却不是一步明智的棋。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日本的陆军势力与山本为首的海军势力的对峙。感觉导演这里是相当真实的还原,陆军因占领地盘夺去了大量的资源,为日本进一步军事力量扩张、工业化进程提供了能源保障。

相比较之下海军的战绩就显得微不足道了,陆军指挥官命令式的口吻显然令山本和另一个指挥官感到不悦,从这里也能侧面反映出日本军政界当时陆军(右翼势力)压倒性的主导地位,发动太平洋战役似有一种陆军对海军的胁迫。

中途岛战役日军在航母和舰艇的数量上均大于美国,电影中满天飞的日军飞机便是证明。然而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电影里也做了说明。

首先美军的胜利得益于强大的的海军情报破译部门。“AF破译”是本次战役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日军还在准备派侦察机寻找美军航母动向的时候,美军早已洞悉了对方的行动计划。

事实再一次证明有一个正确地决策者是多么重要。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兹海军上将就是这场战役的重心。如果他不相信情报部门的信息,转而把兵力部署在日军佯攻的阿留申群岛上面,后果将不堪设想。

其次民族战斗精神并不是日本的专利。影片中航空兵驾驶战斗机自杀式进攻的镜头以及最后航母重创后舰长要求与航母“一起看日出”的情形体现出日本的“玉碎”精神,但这不代表美军不具备这种为了胜利不惜一切代价的勇气。

影片中乔饰演的角色恶狠狠地“打了日本人的脸”,他用生命证明了即使身为俘虏对国家的忠诚也未曾改变。

因为山本在美国留学过,所以他深知美国在军事科技和资源上的优势。也正因如此山本迫切的希望通过几场大战的方式迅速打破美国人的心理防线,把他们打到谈判桌上来巩固自己在东南亚的资源。

显然这次对赌并没有之前偷袭珍珠港那么幸运了。在情报闭塞的情况下面对突如其来的美军舰队,电影里出现了经典的画面——鱼雷换导弹,导弹换鱼雷。

因为南云在打中途岛和打航母之间转换目标,导致轰炸机不得不进行停机换弹,大大降低了空中部队的进攻效率。(不过电影里换弹速度仿佛是再换F1赛车的轮胎,当时这么效率吗...)

关于两国工业化水平的差距还体现在航母的修理上。珊瑚海战役中美航母约克城号受到重创,美国佬用10天时间奇迹地让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加入中途岛战役,吸引了大量日军航母的火力,为后面企业号和大黄蜂号的空中进攻奠定了基础。

(记得影片中还提到美军飞机不如日本飞机精良的对话,关于这一时期的背景同样欢迎军迷大佬补充。)

综上所述,只能说中途岛决战还未开始正面对抗,胜利的天平就已经偏向了美国佬。

最后说一下配乐吧,犹记美军轰炸机“压倒性”地炸毁最后一艘日本航母的时候,背景乐配上了不知道名字却又伤感无比的音乐。从历史上看,美国佬是胜利者,从人类长远看,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愿世界和平。

本文由周五约电影发布,欢迎各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