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哪好近期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联合
巴布亚新几内亚主流媒体《信使邮报》
推出《渝医援外日记》特别报道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医生*警锐的援外日记
时至今日,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神经外科医生*警锐仍记得,他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完成医疗卫生援助任务离开那天,当地医生到机场为医疗队送行的情形。
年4月18日,*警锐随中国第八批援巴新医疗队抵达巴新医院,一待就是多天。
莫尔兹比港地处赤道,气候炎热,疾病流行,治安情况差,条件极为艰苦。为了确保安全,很多时候,队员们只能通过防暴车,医院之间。
在这样极端艰苦的环境下,*警锐和医疗队队员们迅速投入状态,以优异的执业能力,赢得了当地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称赞。
*警锐(右二)和巴新医生在手术中。受访者供图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半路接手手术
赢得当地医生的信任与尊重
年5月11日,医疗队正式进入临床工作的第二天,就遇上了一例颅脑外伤的急症手术,主刀的是当地唯一的神经外科医生Dr.Apuahe。“术前巴新医生认为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并没有让我们参与,所以我们主要是在手术室观摩。”*警锐说。
然而到了术中,病人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血压迅速下降,照此发展下去随时可能心跳停止。突如其来的变化让Dr.Apuahe慌乱了,立即请求*警锐帮助。
为了及时挽救生命,*警锐立马加入手术中。“虽然半路接手,但凭着我们多年的手术经验,很快就找到出血点,并解决了大出血的问题,顺利完成了手术。”*警锐说。
该手术是医疗队在巴新完成的第一例手术,充分展现了中国医生的实力,赢得了当地医生的信任与尊重,顺利打开了工作局面。
此后,只要是和神经外科有关的手术,该院医生都会找*警锐指导。
巴新医生为了防止女婴脑脊液流外漏,用保鲜膜包住了囊肿。受访者供图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从*门关救回婴儿
并给她取名叫“木兰”
年7月5日,*警锐突然收到新生儿病房医生的紧急求助:一名出生仅两周的女婴头部长了巨大囊肿,并溢出大量脑脊液,情况十分危急。
*警锐赶到现场后,眼前的婴儿让他惊呆了:女婴头枕部的囊肿有20*20厘米大小,已经发生了破溃。当地医生为了防止脑脊液流外漏,用保鲜膜包住了囊肿,看着太让人心疼了。
“我建议马上手术,可当地医生有些犹豫,他们从没有给这么小的婴儿做过手术,更别说是脑部手术了,”*警锐说,但是再拖下去,若破溃造成颅内感染,将导致婴儿死亡,“我只能用最简单的道理告诉他们,我们绝不会放弃任何一个生命。”
巴新医生再三考虑,同意了*警锐的建议。*警锐和医疗队队员、手术麻醉师唐万丽立即会同当地手术团队,进行了周密细致地讨论,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第二天,手术顺利进行,仅用时一个多小时。
还来不及高兴,让所有医生都没想到的是,术后恢复过程中,因为天气炎热和营养缺乏等原因,手术伤口出现了破溃。而当地的医疗条件非常有限,像双氧水这样的国内常规用药,医院竟然不能保证提供。
“我不能看着刚刚从*门关里拉回的孩子,再一次出现危险。”*警锐下定决心。他到莫港各药店寻找双氧水,并坚持每天亲自给女婴换药。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孩子恢复得不错,伤口也长好了。
手术后正在康复中的小木兰。受访者供图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经过这件事,当地医护人员都觉得医生能这样做不可思议,竖起大拇指称赞:“China,sogreat(中国真棒)”!
8月18日婴儿出院那天,婴儿母亲请*警锐给女儿取一个中国名字,希望她长大后能记住是中国医疗队给了她第二次生命。*警锐高兴地为这个女婴取名“MULAN(木兰)”,“衷心希望她像中国古代的女英雄花木兰一样勇敢坚强,更希望她可以健康成长!”
8月25日,巴新主流媒体《信使邮报》刊登了中国医生和“木兰”的故事,引起强烈反响。报纸发行那天,医疗队驻地门口的保安Daniel拿着报纸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在巴新的多个日夜,*警锐就是这样执着地坚守在岗位上。“不论是救治患者,还是培养当地医生,都是我们在当地的职责所在。”*警锐说,“在巴新工作的那些天,和当地医生及人民结下的深厚友谊,都是我毕生难忘的回忆。”
更多关于渝医援外的故事↓↓↓
17年两次援巴新!曾有HIV携带者的血溅入眼睛!看这个重庆医生的援外日记
从冷门到受欢迎!重庆这位中医凭借一根银针在巴新“圈粉”无数
当面对10人医疗队7人患上登革热时,这位重庆的医生做了这个决定
首席记者*宇/文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编辑:曾袁媛、胥婉桢推荐阅读:重磅!重庆铁路投资集团揭牌成立!3年内,8条共公里高铁全面开工!17年两次援巴新!曾有HIV携带者的血溅入眼睛!看这个重庆医生的援外日记动真格!即日起,在重庆垃圾分类不到位,个人最高罚,单位最高罚5万
为援外渝医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