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17日,巴基斯坦总统穆罕默德·齐亚·哈克一行在返回首都伊斯兰堡时,乘坐的专机发生爆炸,他和机上20多名该国军政要员、还有美国大使全部遇难。
作为军人出身的巴基斯坦总统,安保措施非常严密,这次出行还有两架军机护航。在如此严密的安保措施下,飞机居然爆炸,肯定不是普通的安全事故。
那么,是谁,用什么手段,暗杀了齐亚·哈克?
巴基斯坦是我们的邻国,早年政局不稳,总统很少善终,跟韩国总统差不多。
那些年巴基斯坦总统不是被杀,就是被起诉,或者被暗杀。
下场最惨的,当属布托父女,父亲阿里·布托,年被军人发动政变推翻,送上绞刑架;女儿贝·布托,年12月27日于拉瓦尔品第参加竞选集会时遇刺身亡。
将阿里布托送上绞刑架的人,名叫穆罕默德·齐亚·哈克。
齐亚·哈克是一名职业军人,在英国殖民印度大陆时期就穿上军装,巴基斯坦独立之后继续留在军队效力,参加过几次印巴战争。
齐亚·哈克在战争中表现神勇,屡立战功,他从一名教官一路走来,在44岁晋升为准将。
他虽然是一名军人,但是搞政治一点都不外行,为了走上政坛,作出一番事业,他特别善于掩饰和伪装,概括起来就是:谁是一把手,我就拼命效忠谁。
60年代,巴基斯坦的老大是阿尤布·汗,齐亚·哈克因为忠心耿耿而受到赏识,步步高升。
年阿里·布托执政后,齐亚·哈克又对其忠心不二,唯命是从,因此受到阿里·布托信任,晋升为巴基斯坦第三军军长。
当时的阿里·布托名为总理,其实权力很大,兼任外交、国防和内政部长,能得到布托的信任,自然是前途无量。
年3月,齐亚·哈克再次被提拔,荣升陆军总参谋长,成了军队中的第二号人物。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齐亚·哈克在事实上已经成为巴基斯坦的二把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他并不感到满足,因为当总理和总统的感觉更好,能去掉最上面那个人的掣肘,“一把手”才是自己矢志追求的目标。
如果他比阿里·布托年龄小上几岁的话,对方政治生涯结束之后论资排辈,自己大概率能顺理成章接班,可是事与愿违,自己偏偏比阿里·布托还大了4岁。
如果不出意外,对方卸任的时候,自己也老态龙钟了,肯定轮不到自己接班。
换言之,要想当总理,就只能硬着头皮向阿里·布托挑战。
年7月5日凌晨,巴基斯坦国内各主要城市的大街上军车穿梭,气氛紧张。从军车上走下荷枪实弹的士兵,扑向电台、机场等重要目标。
同时,一辆辆坦克开向布托的总理官邸,巴基斯坦特种兵在坦克掩护下冲进官邸,给睡梦中醒来的总理戴上手铐。
巴基斯坦军方在齐亚·哈克的带领下发动了政变,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巴基斯坦的最高领导人。
齐亚·哈克发动政变后,为了取得合法统治地位,曾经非常大度,允许阿里·布托参加大选,跟自己竞争。
但他很快发现,任凭自己表现得如何大度,对方人气很旺,自己很可能不是老上司的对手。于是他出尔反尔,不顾国内各界和国际社会的反对,将对手逮捕,并判处死刑。
年4月4日清晨,阿里·布托昂头挺胸走出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监狱,向着不远处的绞刑架走去。
很快,刽子手将长长的绞索套在了他的脖子上,布托的身体离开了地面。他的身体开始在空中不停地挣扎、抽搐着,直到。
阿里·布托死了,他的支持者悲痛万分,齐亚·哈克则在总统府偷着乐,他终于除掉一个心腹之患,可以高枕无忧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齐亚·哈克的统治并不安稳。除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抗议声,针对他的暗杀也时有发生。
年秋,穆罕默德·齐亚·哈克从外地视察返回拉瓦尔品第。当他的座机在首都上空盘旋,打算降落时,一枚导弹径直向飞机发射而来。
由于发射比较匆忙,而且没有制导设备,偏离了方向,导弹擦着飞机呼啸而过,齐亚·哈克因此躲过一劫,惊出一身冷汗。
年,对手再次向齐亚·哈克痛下杀手,这次终于大功告成。
年8月17日上午,天气晴朗、万里无云,齐亚·哈克总统心情大好,就约上了美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前往印巴交界附近的巴哈瓦尔普尔,观看军事演习。
身为巴基斯坦最高领导人,排场还是要讲的,总不能孤零零几个人前往。
总统一声令下,巴基斯坦军方大佬悉数出动,其中有巴国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阿赫塔尔·阿布杜尔·拉赫曼上将等10名高级将领,以及多名巴基斯坦政要。除了美国驻巴基斯坦大使拉菲尔,美国驻巴国防代表沃森·麦克准将也同机前往。
巴基斯坦现在被国人称为巴铁,其实在70、80年代,它和美国的关系也一度非常紧密。因为苏联在年入侵阿富汗,两国有了共同的敌人苏联,两国走得很近,军事合作不断得到加强。
这次齐亚·哈克高调邀请美方人员去视察军事演习,就是为了美国提供的新式坦克在沙漠中的作战演习。
作为巴基斯坦总统兼三军领导人,齐亚·哈克的出现给在场军人很大鼓舞,官兵表现出色,总统也兴致勃勃,对参加演习的将士给予鼓励。
15时30分,齐亚·哈克一行意犹未尽地告别官兵,离开了演习场,登上那架C—专机,准备飞返首都伊斯兰堡。
15时47分,飞机从巴哈瓦尔普尔机场缓缓起飞,同时起飞的还有两架护航飞机。
尽管齐亚·哈克是三军统帅,统治巴基斯坦已经十多年,但是因为有以前险遭暗杀的前车之鉴,他还是非常小心,派了两架军机护航。
如此一来,即使有人图谋不轨,也不敢贸然行事。
机队起飞后4分钟之后,护航机上的飞行员突然看到总统座机冒出一股浓烟,接着又爆发一片火花。
他不敢怠慢,向另一架护航飞机上的空军上校报告:“总统专机起火冒烟!”
话音未落,只听震天动地的一声巨响,总统专机瞬间爆炸。
这架载有巴基斯坦军政要员和美国外交官的C—飞机,在距离巴哈瓦尔普尔7公里处的高空爆炸之后,飞机迅速解体,残骸散落的范围遍布周围十平方公里。
如此剧烈的爆炸之后,伤亡情况可想而知,包括哈克总统以及陪同他的巴基斯坦三军参联会主席杜勒·拉赫曼上将等20多名高级官员和同机的美国驻巴大使、驻巴国防代表全部遇难,连同13名机组人员也无一幸免。
堂堂一国总统专机爆炸,飞机上面还有美国外交官和高级将领,压力山大,此事非同小可,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年10月17日,哈克座机空难事件发生2个月后,由巴基斯坦空军调查委员会和美国8名专家(其中有C-型飞机制造厂家洛克希德公司的专家)联合起草的调查报告出炉了。
这份长达页的调查报告结论说,凶手巧妙运用了高技术而又精心策划的破坏行为,导致这场空难事件的发生。
调查报告指出:
一、出事地点的气候条件良好,事发后找到的黑匣子录音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飞机上始终没有发生打斗、开火、甚至争吵。
二、起火爆炸的C—飞机在起飞前,机械状态良好。
三、飞机并非是导弹击中造成爆炸。因为从飞机残骸中,未发现地对空导弹或空对空导弹袭击的迹象。
调查组在货舱后门处发现了超常量的磷、锑和硫,经测定,还有一种新型高能爆炸品的痕迹。因此,在机舱内发生过爆炸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飞机残骸中和一个芒果皮上发现了不该出现的、高含量的磷和钾,破坏者有可能使用了毒气爆炸装置,这些装置很可能是被混在芒果中带上了飞机。
飞机起飞后,凶手通过自动或遥控手段引爆了事先藏在芒果中的毒气装置,使机组人员在毫无觉察的情况下中毒,不知不觉失去对飞机的控制,最后导致飞机起火爆炸。
调查小组只是公布结果,没有指出究竟谁策划了这次暗杀行动,执行者是谁。
凶手究竟是谁?
爆炸事件发生后,国际刑警组织、美国情报组织负责人,以及多国反恐专家对此事件进行了分析,认为齐亚·哈克座机爆炸事件嫌疑人或嫌疑组织机构至少有以下四个方向:
贝格塔尼中将团队
贝格塔尼中将是陆军副参谋长,当时总统决定让他同机前去视察,但是他并没有登机。
在飞机起飞前,贝格中将接到一个电话,告诉齐亚·哈克说,有一个重要会议临时需要主持,婉拒了总统的同机邀请。
等到飞机失事后,贝格塔尼随即乘坐飞机到了现场,确定总统死亡后,立刻用无线电通知伊斯兰堡的陆军将领。
当天晚上他便指示军队把首都的官邸、政府大楼、电视台等战略要地控制了起来。
阿里·布托的次子、贝·布托的兄弟米尔·穆尔塔扎成立的组织
齐亚·哈克杀了阿里.布托,还在法国杀了他的长子纳瓦兹。
阿里·布托的妻子、女儿贝·布托、儿子穆尔塔扎也都遭到逮捕和审判。
因此,布托家族和齐亚·哈克有不共戴天之仇。
80年代初,布托之子穆尔塔扎就成立一个恐怖组织,一直在等待时机,向齐亚·哈克寻仇。
年,该组织劫持了一架载有名乘客的巴基斯坦航班。在处死了一名人质后,成功逼迫巴政府做出让步,释放了被54名关押的政治犯。
在齐亚·哈克一命归西之后,该组织负责人立即对此事件表示负责,表示:“别查了,这事就是我们干的!”
同时声称,在此之前总统专机遭遇导弹袭击一事,也是他们的杰作。
但有趣的是,穆尔塔扎听说飞机上死了两个美国人之后,意识到了现实的严峻,马上就闭嘴,再也不说话了。
克格勃特工
年,苏联入侵阿富汗,齐亚·哈克审时度势,选择了援阿抗苏的政策。
因为苏联入侵阿富汗,巴基斯坦和美国关系更加紧密,美国对巴援助也源源不断。
阿富汗战争耗尽了红色帝国的元气,克里姆林宫不得不考虑结束战争。
年4月14日,关于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协议在时任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的主持下签署。这项协议规定,苏军必须从年5月15日起开始,逐步撤出阿富汗,在9个月内撤完。
但是到了当年6月,苏联突然暂停了从阿富汗的撤军行动,理由是齐亚·哈克违反了撤军协议的条款,在暗处继续向阿富汗游击队输送武器,妄图推翻苏联人扶持的阿富汗政府。
苏联人甚至召见了美国驻莫斯科的大使,让他给齐亚·哈克带话,假如再不悔改,继续一意孤行,我们要修理一下齐亚·哈克。
话音落了2个后,齐亚·哈克的飞机就起火爆炸,是不是克格勃下了黑手?
阿富汗情报机关“卡哈德”
阿富汗战争爆发后,苏联在那里扶持了一个傀儡政权,傀儡政权建立了一个情报组织“卡哈德”。
“卡哈德”组织成立的宗旨,就是维护傀儡政权在阿富汗的统治,打击抵抗组织,同时对巴基斯坦国内支持抵抗组织的某些政要和宗教领袖进行定点清除。
在年全球发生的恐怖主义事件总共件,其中有四分之一发生在巴基斯坦,绝大多数跟阿富汗情报机关“卡哈德”有关。
他们的目的就在于把巴基斯坦搞乱,动摇齐亚·哈克的统治,阻止他继续支持阿富汗抵抗组织。
美国情报官员也在私下说,情报表明齐亚·哈克总统座机爆炸事件是一次高明的行动,只有受过专业训练的阿富汗情报机关这样的组织,才能有动机和能力实施这样的行动。
制造齐亚·哈克座机爆炸事件的凶手究竟是谁?
至今众说纷纭,仍是一个谜团。
关于谁是齐亚·哈克座机爆炸事件凶手的问题,一位西方时事评论员这样说:
"齐亚·哈克总统在任时太任性了,树立了众多的敌人,在巴基斯坦有几十个反对他的组织,其中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这么干。"
在当时乱世中的巴基斯坦,“真相大白”绝对是一件奢侈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