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武,作为第一批参与筹建巴布亚新几内亚莱城港一期码头的先遣者,如今已在巴新奋战了8年。从生产调度到总调度再到生产经理,他历经风吹日晒,不惧任何挑战,练就出了铁一样的顽强意志和坚毅品格。
“拼命三郎”
年5月,杨旭武来到巴新,随项目领导一起筹建莱城港一期工程。满眼望去,热带雨林气候下的莱城码头尽是沼泽,作为当时项目唯一的调度,杨旭武毅然开始了开荒作业,一干就是11个月。
沼泽泥泞,他曾两次不小心陷进去;见到蟒蛇、鳄鱼,就小心翼翼把它们赶走;白天盯完,晚上开完调度会还要去盯现场,有时盯到凌晨2点多,然后第二天继续早起上班……11个月下来,杨旭武瘦了16斤。
用“拼命三郎”的实干精神诠释这位“拓荒者”再也合适不过了。正如他说过的那句话:“早一天完工,就早一天运营,巴新就可以早一天走出去,世界就可以早一天走进来。”
“桃李天下”
别人在现场管不了的当地劳工,杨旭武说话却很好使。对此,杨旭武笑着“解释”:“这只是长期与当地劳工接触,和他们多交流的结果。”
巴新很多当地劳工没有储蓄观念,拿到工资后就跑去消费了。杨旭武经常告诫他们留住钱,去考驾驶证:“Money,stay,licence。”这样回来被雇佣的话就能摆脱挣钱最少的labour(劳工)然后升职加薪。对于家中遇到困难的职工,杨旭武也总会“出手相救”,动辄几百乃至上千基纳(1基纳约合2.06元人民币)。
8年来,杨旭武培养出了20多名徒弟,包括钢筋工、木工、挖掘机司机、轧路机司机、装卸机司机等工种。37岁的丹尼尔就是其中之一。来这里工作之前,他曾是无业游民,在杨旭武的指导帮扶下,没过多久,他就成为了一名熟练的技术工人,在莫尔兹比港的郊区买了土地,盖起了房子,一家人其乐融融。
正是有像杨旭武这样的中国人,用帮助、培养这些看似普通的词汇在巴新大地浇灌“友谊”的种子,才不断推动中巴友谊之林变得郁郁葱葱。
最高最快
年,由中国港湾承建、公司负责施工的援巴布亚新几内亚道路项目开工了。杨旭武负责该项目机场快速路修缮工程的生产工作。虽然主要工程内容是对现有道路进行翻新、修复,但在仅有6个半月工期、车辆正常通行且车流量巨大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如期履约,成为摆在杨旭武及项目团队面前的巨大难题。
“一定要以‘最高质量、最快速度’如期保质完成援巴新道路项目!”豪言的背后,是无数艰辛日月的付出。白天,杨旭武顶着酷暑来往于施工全线进行查验;中午就在现场吃饭;晚上,组织管理团队召开专题会,细化人、机、料资源及时间分配。从早上7点到夜里11点,他坚持了整整6个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该工程于年10月20日提前竣工。
年11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时任巴新总理奥尼尔共同出席援巴布亚新几内亚道路项目移交启用仪式,两国领导人在致辞中对项目进行了高度赞扬。援建企业克服当地治安条件差、多部门协调不便等困难,历经多天紧锣密鼓的施工,如期保质完成了援巴新道路项目,谱写了中国对外援助历史上的光辉一笔。
巴新战“疫”
今年海外疫情暴发后,防疫压力接踵而至。作为生产经理,杨旭武带领营区近百名中方员工严格落实防疫应急方案,坚持“卡子门岗”封闭管理制度,实行网格化分组管理制度。
眼下,西高地高速公路项目截止工期越来越近,如何复工复产、确保履约,始终萦绕在杨旭武心头。
在落实疫情防控举措的同时,杨旭武积极做好人、机、料供应,努力确保生产、防疫两不误。他积极协调业主、设计、监理等单位,争取施工的有利条件;克服回国休假人员无法返岗导致现场人员不足的困难,及时补充巴新当地工人和第三国斯里兰卡操作人员,推迟中方人员回国休假,教育当地工人做好疫情防范;从当地和第三国采购设备、物资,并向当地供应商租赁挖掘机等设备,保证施工进度稳步推进。目前,该项目处于最后抢工阶段,各项任务正在快速有序推进。
8年来,杨旭武始终以一颗赤诚之心热爱着自己的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绘出多彩人生,像钢桩、像梁板、像护岸……
素材:乔庆旭编辑:邓佳楠审核:方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