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本篇为太平洋战争系列的“战役解析篇”,其主要内容是太平洋战场从年末-年中的所有海上陆上战役解析,是上期“战前解析篇”之战略思想的实际呈现,主要介绍日本早期兵锋盛极,无一合之敌的核心原理,以及它由盛转衰的一个过程和原因。
我梳理了这整个过程中各个战役的所有前后关节,希望诸位看完后可以对此场战争中双方的“各时段战略战术”和“战场胜负细节”等种种核心内容有所理解,了解一个更三维的太平洋战场。
第一阶段-珍珠港偷袭战以及以它为核心设计的配套作战布局
首先要说明的是,珍珠港事件并非一次独立的袭击事件,将它和日军的其他作战行动分离开来看是不正确的,日军以它胜利的前提制定了配套的作战计划,并以从这次袭击中获得的制海权形成了对东南亚地区的绝对作战战略优势。
诸如“威克岛战役、关岛战役、马来亚战役和菲律宾战役”都与它息息相关,所有此类的战役都发动在珍珠港偷袭战进行的同时,其意旨在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的同时,以三位一体海陆空结合的战术快速攻占东南亚跳板,再以多处跳板合击当时亚洲最大的石油地“荷属东印度群岛”(巨港+巴厘巴板万吨),以此一举解决日本战时资源的匮乏问题,此为太平洋战争的第一阶段,日本大肆进攻,盟军节节败退。
而珍珠港偷袭战就属于达成这一整套作战计划的核心,它成功了就代表太平洋一段时间的制海权和制空权统归日本所掌握,这加强了后续日本东亚计划和对外征伐的成功率,因此珍珠港事件我就不一笔带过了,这里以它是一整套作战布局的核心为视角,重新理解一遍整个珍珠港偷袭战的始末成败!
珍珠港战役具体开始在年12月7日,由南云忠一领导“赤诚号航母、加贺号航母、苍龙号航母、飞龙号航母、翔鹤号航母、瑞鹤号航母”和一众驱逐舰组成了第一航空战队(机动战队),其携带了架舰载机悄悄航行,以全程无线电静默的方式抵达了珍珠港的外海域。
在珍珠港的海里外,南云舰队在此发动了两次空袭和一次雷击战,这两次袭击战就是珍珠港偷袭战的全部日方行动,分别在7号上午的6点10分和7点15分出动,于中午11点和12点返航。
整场袭击战共持续了两个小时,其中第一波次袭击共出动了架次舰载机和5艘潜艇,第二波次袭击共出动了架次的舰载机,期间因为瓦胡岛雷达塔台的误判和己方情报的获知,因此日军的这两次袭击都进行的十分顺利,在岸防系统和防空系统还未完全启动时,就已将其摧毁大半,让其海军也损失惨重。
其停泊在多个机场的架次飞机有多架(损毁)失去战斗力,停泊在港口的“亚利桑那号”、“加利福尼亚号”、“俄克拉何马号”和“西弗吉尼亚号战列舰”被击沉,其余几艘战列舰和一些驱逐舰、巡洋舰也都受到重创。
到此为止,日军的珍珠港计划基础目标已经达成,摧毁了太平洋舰队的主要战斗力,再进行一次袭击的返航时间就要到傍晚时期了,因此南云忠一在中午下令撤离,珍珠港袭击战到此结束。
不过此时珍珠港计划的原定最终目标还未达成,返航的美军航母以及驻港的中型巡洋舰和驱逐舰都未被消灭,这些舰艇都成为了后来的隐患,在战争期间对日本舰队产生了周旋拖延的效果,并在日本海军被“杜立特空袭”气到重启决战理论时,在“中途岛海战”中以少胜多夺回了部分制海权,以至于太平洋中期时交战双方优势被扭转。
其实争议颇大的第三次、第四次袭击也是完全有能力再次实行的,在上期佐证的“备用机充足”、“备弹充足”、“油量充足”、“瓦胡岛岸防体系老旧”和“航空力量损失殆尽”的情况下,日军完全有能力再次发动进攻,更何况许多驱逐舰、巡洋舰和航母都是不在岸防体系保护之下的,因此日军其实拥有获取更大优势的能力,但只是在习惯性的保船(机)思维和保战果思维下只取得了极少的战略优势,这些被击沉和搁浅的战舰大多都在后来被打捞修复了,所以此次偷袭实际上的最终战果并没有多少。
不过因为既定目标已经完成了大半,制海权和制空权都已经被获取了,因此后面第一阶段的日军配套作战计划也得以完美执行,日军在这次掌握的制海权还存在的时期都处于绝对的优势。
第一阶段-海陆空全面占优的日本攻势阶段-菲律宾/马来亚/关岛/威克岛/缅甸战役
我们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前期的百战百胜基本都来源于海陆空的完全优势,看完日本早期的优势战役,就会发现很高的相性。
以威克岛战役和关岛战役这两个更微观的岛屿战役为例,其都是在战争开启后的第二天就持续进行了为期1-2天的空袭的,因为在美国海军避而不出的情况下,日军都是可以随便调动空中部队的,但美军岛屿就只能在被消耗中死守了。
而在空袭达成摧毁岛屿上的大半岸防和航空力量的目的后,日军就可以进行随便登陆了,在当时亚洲第一强大海军的掩护下,日本陆军可以肆无忌惮的从四面八方登陆各个岛屿和大陆;这两种特殊的战略优势配比日本陆军人均比东南亚士兵多出几年的作战经验堪称无敌。
日军就是以这样的战术和战略优势占领了“菲律宾”、“马来亚”、“威克岛”和“关岛”等东南亚地区的,因为盟军此时亚洲舰队的实力骤降而不敢出击,各领地的航空力量也因为准备不足而十分弱小,日军就长期占据着这两种登陆和空中的战略优势,所以这就形成一种日军海陆空都占优的局面。
下面我们具体就以这种角度看看这些战役的全程,实际理解一下。
首先是威克岛战役,在战争爆发时的威克岛属于美国最前线的海上基地,是日本本土和澳大利亚、夏威夷地区的中部跳板,可分别作为对三个方向的进攻前进基地,被戏称为“太平洋的踏脚石”,因此此地属于太平洋上任何进攻方都需要的必争之地,日本在对珍珠港袭击战成功后的次日就对它展开了进攻计划,将它列为了首取之地。
这个岛屿位于战略要地,且属于类似于地中海地形的环岛地形,因此可以搭建海空作战平台(机场/潜艇基地),也可以构架较强的防御体系,所以该岛在日军来袭时布置有几十门mm炮和75mm高射炮,以及多艘的巡逻艇和野猫战斗机,所以我们可以将其认知为一个不会移动不会沉没的战列舰航母,其具有相当高的战争潜力。
日军对其使用了上述讲述的三段击,即在12月8日出动了36架96式和1式飞机,以袭击的方式轰炸摧毁岛屿上的大部分航空力量,再以比盟军强大的海军掩护运输船登陆,最后在用陆军丰富的战争经验击败战争经验浅显的盟军陆军,完成占领目标。要说明的是,日军在-42年的进攻战役中基本都是以这三步为核心的,即使有些许不同,但内核一致,而且均取得了最终的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在威克岛战役中日军失败了一次,所以占领时间才会长达十多天,因为恶劣天气的变量和对敌方岸防的低估,所以日军的第一次登陆失败了。
但这不要紧,它在第二次直接以极端悬殊的海上实力差距弥补了这个问题,调动了2艘新型驱逐舰和新型1艘水上母舰,以及加古、衣笠、加古、青叶号重巡和飞龙号、苍龙号航母,直接硬生生用战机把威克岛堆死,而此时的美国亚洲舰队还龟缩在菲律宾南部,根本不敢支援,这就是在太平洋上掌握制海权后能形成的优势。
同样的,关岛战役也是日军发动的内核一致的战役。
在12月8日的同时间,日军对关岛开始了轰炸岛屿关键目标点的行动,这是制空权的掌握;在清理了机场和一部分岸防后再由海军掩护运输船在夜间进行登陆的行动,这是制海权的掌握;其都是一样的岛屿战流程,即以海空进行支援封锁,最后陆军拿地;以这个角度看,日军早期的岛屿战都是内定胜利的战争,都是在珍珠港胜利后散下的幼苗在后来结成的果实。
其关岛战役和威克岛战役仅有的区别在于关岛因为并非美军战前重视的军事基地,所以防卫水平极低,日军在该岛屿上仅损失了一架战机,并在日军发动进攻两日后就成为了占领区。
我们如果将上述的小型岛屿战役放大到“大型陆地战役(马来亚)”和“大型岛屿战役(菲律宾)”来看,会发现其实两者的实质还是相同的,日本还是通过珍珠港形成的战略优势而轻易的取得了这两场战争的最终胜利,于小型岛屿战的区别仅在于,对制空权的掌握从单一的“摧毁机场”增加了一项抢滩登陆占领机场的战术,这属于拥有“无限制登陆权”后的红利(早期东南亚机场基本在沿岸),而无限制登陆权的优势远不止此类。
以马来亚战役为例,日本舰队当时单一个小泽统帅的南遣舰队(第二舰队的马来部队)都要远大过与东南亚的“亚洲舰队”和“Z舰队”之和,更何况还有其他多支舰队可以支援,因此不论敌方规避不出(亚洲舰队)或是主动求战(Z舰队)都正中下怀,可以此形成战前制海空权的全面优势,这就是又在进攻这两块区域时占有了少量限制登陆权。
而有了登陆权之后,日军对马来亚发动战争时提前登陆占领“哥达巴鲁(吉兰丹)”获取马来亚制空权反而成了小收获,规避了英军在泰马边境设立的重度防线才是最大的收获,这使借到泰国边境“宋卡府”、“北大年府”登陆和马来亚北海岸的“哥打巴鲁”(吉兰丹)登陆的马来亚第25集团军形成了双方陆军的攻防平等发局面,不在需要强行突破重重防线或者在枪林弹雨中登陆。
因此日本陆军(第25集团军)在坦克优势(英军无坦克)和自研的自行车(台负重自行车)作战模式之下,很快就适应了热带雨林的作战节奏,加之己身多年的战场经验和马军的毫无准备以及频繁的空中助力(西贡机场/吉兰丹机场),造就了陆军部队南下推进无一守军可阻挠片刻的情况。
这种极快速的陆地进攻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反哺了日本海军的战术目的,日本海军的对手Z舰队因“战事吃紧”而接到了断绝日军登陆线的任务被钓出,这导致了英国的远东海上力量在马来海战中被全歼,东南亚英国属地失去了海上防卫能力。
在马来海战中,Z舰队的反击号和威尔士亲王号以及一些驱逐舰,在没有空中力量的情况下出击搜寻目标送了菜,被从越南西贡前来搜寻目标的日本第三航空队盯上,导致反击号身中13梅鱼雷沉没、威尔士亲王号身中7枚鱼雷沉没,整个Z舰队全军覆没。
此战使得完全制海权落入日军之手,日军得以在马来半岛的四面八方登陆,而海上信息源的全面断绝也代表了英国空军的海上出击可能性为零,只能被动挨打。加之日本空军本来数量就是英国空军的倍数(/),且后期日军登陆地可以随意选择,因此马来亚的剩余机场基本都被日军登陆占领,即使暂时鞭长莫及,也可以用空袭摧毁,所以马来亚的制空权同时也被日军所掌握。
以上这种海陆空的全面优势构成了马来亚半岛英军在两个月内被击杀近10万,而日军只付出10/1代价的局面,其除了柔佛州遭遇过一次挫败,日军几乎一路横推到底。
这场大型战役的内核和威克尔战役、关岛战役其实一样,都是通过海军的制海权优势获取登陆权和制空权,再形成海陆空全面优势的局面,只不过因为相对小型战役的打法多一些,增加了陆军的优势逼迫对方海军和航空力量做出小范围内的反击反应此类的操作,所以比小型岛屿战稍微复杂一些一些不同。
其实后来的新加坡战役也可以看作这场战役的延续。
因为虽然新加坡在马来亚战争后期与马来亚分离了,成为了孤岛,且设防严密、兵士众多。
但它还是照样延续马来亚时期的海空力量皆失格局,因此被日军用同样的规避登陆战术攻破了薄弱的西海岸,导致东海岸军队的退避(怕被夹击),再被同样掌握制空权的日军航空的轮番轰炸,导致毫无还手之力的就输掉了战争。
所以这场战争其实还输在了日军在马来亚战争时期获取的无限制登陆权和制空权之下,我们应该将这场战役和马来亚战役合起来看,当然实际上不是因为现在的新加坡独立了的话,这场战役本身应该就不会被单独区分。
同样的,我们以相同的角度再次切入同时期发动的“菲律宾战役”,也会发现它和前三者还是又双叒叕一样的战略取胜原理。
首先日军先利用信息差,在美军未反应过来之际先调动台湾机场的战机袭击菲律宾“甲米地海军基地”和“克拉克机场”,致使开战时的迈克阿瑟手中仅有日军三分之一的航空力量。
然后在利用联合舰队和亚洲舰队的体量差距获得制海权产生的无限制登陆权,以吕宋岛北部的巴坦群岛来作为跳板,派遣先遣部队第48师田中支队和菅野支队共人登陆吕宋岛的北部缺口,占领航空基地阿帕里机场和维甘机场组成驻防点,再次达到消弱美方空中实力,前移己方空中部队的目的,形成对菲律宾群岛的空域全覆盖(空中力量前移)。
在领空丢失严重和亚洲舰队归宿不出的情况下,日军就有了抢滩登陆一些重要目标点形成包围之势的能力,因此在12日日军又针对菲律宾的中南部沿岸机场下手了(美菲联军集中在中南部),其派遣了木村支队从中南部登陆占领了“黎牙什比空军基地”,就在这几手短暂凌厉的操作之下,菲律宾完全的丧失了制空权,仅剩的17架B-17轰炸机也被迁往更安全的澳洲,因此美菲联军在菲律宾群岛就处在了被夹击,且己方无空中力量,物资输送也被切断,对方陆空支援源源不断的局势之下。
在这种局势之下,战争又被转变为了日军在各个战场上的老套路,即陆空军对阵纯陆军的模式,在不需要面临大量治安战和大纵深的情况下,经验丰富的日陆军又开启了一路横推的模式;并在48师主力和16师主力在22日后分别从吕宋西岸“林加延湾”和东南岸“拉蒙湾”登陆后加速了这个过程,在东南西北全是敌人的情况下,美菲联军彻底进入失败倒计,将近8万的军队被堵在了巴丹半岛这个区域。
这场战争进行到次月初已经没有悬念,随着八打雁地区被日军占领,菲律宾本土军队被封锁在巴丹半岛这个孤立之地围剿,没有任何撤退路线可言,甚至日军认为大局以定,还抽调了大部分的部队支援缅甸等其他战场,仅留了14集团军的部分主力(没多少人)围剿美菲联军。
双方在此处进行了最后高密度的阵地战、丛林战、山地战和白刃战,最终大部分美菲联军在长期围困和缺少物资的情况下于4月初投降,剩余少量抵抗的主力部队退守科雷希多岛,在5月份被轮番轰炸和围剿之下于5月6日投降,自此美菲联军主力完全溃败,菲律宾群岛被日军收取。
在菲律宾战役进行中还有个缅甸战役也是第一阶段日军同样核心攻势的战役,但上面讲太多了这里就概括一下不细说了,其实都是一样的战争原理,只是发动动机不一样。
上面不是说到英军海空基本上都打没了么,所以在缅甸战役时也是和新加坡差不多的情况,日本哪里都可以随便登陆,空中优势也很大,所以在第一次缅甸战役里日本也是大胜,只不过因为对战的远征军不是东南亚那些没打过仗的,所以战损比比其他战役大的多。
这场战役和其他的日本早期优势战役不太一样,因为目的是切断滇缅公路,阻隔中国战区对外资源获取的渠道,顺便保住东南亚占领区的侧翼安全,所以是在菲律宾、马来亚等战役都成功后才进行的,毕竟你都没打下来的话还保护什么侧翼,而其他战役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得对“荷属东印度群岛”进攻的跳板,毕竟拿下巨港油田和巴厘巴板油田才是当务之急。
这差不多就是太平洋战争第一阶段的所有原理了,即以制海权为核心搭建的一套三位一体作战模式,各个环节互相成就,形成绝对的作战优势。
第二阶段-ABDA舰队的出现和盟军的再次落败-海上权利的争夺初尝试
论述完了日军对战略优势的利用,再来说说盟军对这一权利的争夺!
盟军也不是傻子,其实他们除了开头被打懵了,其他时间一直知道自己挨打是因为什么原因,所以其他它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在开始谋划着夺回这种权利,起初是失败的ABDA舰队,后来是因为杜立特空袭而弄巧成书的中途岛海战,盟军在年1月开始,就企图夺回这制胜的关键。
那么这里,我先介绍一下失败的第二阶段,即ABDA舰队对海上权利的初次争夺。
这里说的ABDA舰队,即澳大利亚、荷兰、英国、美国共同出资组成的舰队,所以也被称为四国联合舰队,是美国太平洋舰队在防守夏威夷(本子偷袭西海岸)和英国Z舰队在全军覆没的情况下出现的产物,是以较为完整的荷兰战舰为核心搭建的舰队。
其在年1月组成,整体实力中等,组建的目标主要是为了破坏日军在东南亚群岛的无限制登陆权,以延缓日军对马来防线的扩张速度,并用产能的优势拉进双方差距(简单点说就是,辅助拖一会,我快六神了)。
这只包含有2艘重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和9艘驱逐舰的ABDA舰队在年2月以后正式进入东南亚战场,这也代表着太平洋战争进入了第二阶段,此时虽然缅甸战役、菲律宾战役和新加坡战役还在进行中,但均因海上实力的悬殊,从而导致了最终的胜败以分,为了避免东南亚群岛再次被肆意撕开海岸线登陆,整支ABDA舰队在二月份以后就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
不过因为这支舰队与日本作战护航舰队的实力差距摆在这,即使出动全部的战舰也就只和一两支日本护航舰队相当,因此他们行动的主要目是针对对日军登陆战的干扰,每阻止一次登陆,就意味着日军对东南亚的扩张进度被大幅度迟滞,在这种格局之下,就可以理解为何盟军在ABDA舰队时期爆发的“望加锡海战”“巴厘巴板海战”和“泗水海战”都是围绕着日军运输登陆船队展开的了。
因为这本就是盟军为了换时间拼成简单舰队,不过即使是换时间其本也没有达成,因为ABDA的布置时间已经过晚(日军已经占领好几个东印度缺口了),且作战水平低下,所以实际上没有对日军占领荷属东印度造成多少影响,但这种尝试还是值得一说的,所以这里解析一下ABDA时期的三场海上战役,复盘一下盟军这个从完全防守转向尝试对抗的过程。
在起初,日本在还未对荷兰宣战的时期就以对荷属东印度群岛有了某些行动,毕竟先下手为强是传统;日军第联队的坂口支队在一月登陆占领了“加里曼丹岛北婆罗洲”的“打拉根港口”,并从马来半岛和菲律宾的方向调动了许多部队,分别向“苏门答腊岛”和“摩鹿加群岛的达沃”发动了登陆战,在空中支援的掩护下抢占了部分侵略基点组成驻防点。
而在日军获取了部分侵略基点之后,它又开始了常规战术操作的第二段,即通过掌握的部分制海权,获取的制空权轰炸机场,并通过登陆占领机场获取完全制空权。
因此坂口支队在1月上旬就接到了占领万鸦老机场命令。
时至一月中旬,坂口支队经由北婆罗洲出发,驶过西里伯斯湾后很轻易的登陆占领了苏拉威西岛边界的万鸦老机场,且整支编队毫发无损。
这就让日军高层有了别的想法,在极度临近巴厘巴板油港之后,日军高层很真实的控制不住了“自己”,它下令没受到多少损失的坂口支队南下,抢占“巴厘巴板”油港,因为在这之前,他们基本在海上干啥都没人拦着。
而就在日军肆无忌惮的到处袭击之时,也被盟军获知了许多信息,盟军新组建的ABDA舰队得以出场,它被下令前往望加锡海峡对日军登陆队进行洋面拦截战,此战就是“望加锡海战”,另外因为袭击的目标点是巴厘巴板油港,所以此战也被称为“巴厘巴板海战”。
1月20日开始,坂口舰队正式率领数十艘驱逐舰和运输船前往“巴厘巴板”油港,企图偷偷登陆,但在行驶抵达巴厘巴板油港的“望加锡海峡”时,整个舰队出现了分离,主力护航舰队返航,仅留有两艘护航的驱逐舰保卫着超过12艘运输舰前停留在巴厘巴板锚地。
进入23日以后,提前收到信息从古邦湾出动在望加锡海峡游弋等候的ABDA舰队发现了由海风、江风号驱逐舰护航的高密度低防护登陆舰队的锚地,随即在一段时间内由2艘新型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分别陆续潜入锚地攻击登陆舰,在集中火力攻击尾大不掉的登陆艇之下,日军登陆舰队无还手之力,最终在凌晨3时,于乱战中被击沉了4艘日本登陆艇,多的日本登陆队员沉尸大海,此次巴厘巴板计划失败。
此次夜袭战是日本占领东南亚全境之前盟军的最大战果,成功的阻止了日军对加里曼丹岛的快速占领,但其实际上并未对日军总体的高速推进战略造成多大影响,与许多人常言的后期日本战术小胜、战略大败一样,这场战役属于盟军的战术小胜、战略大败的例子,只影响了对巴离巴板的快速攻陷。
此战之后,日军完全不受影响,仍然在不断的利用无限制登陆权分别从各个岛屿缺口切入,盟军ABDA舰队出击拦截过几次,但都因为信息缺失而失败。
在此之后的一个月内,日军陆续从荷属东印度南部的“帝汶岛”和“安汶岛”、加里曼丹岛北部和南部的“古晋”和“马辰”、苏门答腊岛东南部的巨港登陆,这分别切断了荷属东印度的后撤路线和包围了加里曼丹岛的全方位,并将苏门答腊岛的盟军逼向了爪哇岛。
此时的日军已经在二月底形成了对荷属东印度的全面包围之势,仅留存下爪哇岛未面临兵锋,因此日军在这之后针对爪哇岛展开了夹击,盟军防守局势再度变得恶化,不过在防守面域变小的情况下,各种进攻登陆的信号也更容易被捕捉了,因此ABDA舰队也被再次派出拦截日军登陆部队,此期间爆发了巴厘岛海战和泗水海战。
巴厘岛海战和泗水海战都是在爪哇岛南部爪哇海域发生的海上战役,从这里可以判断出日军的原定计划是由加里曼丹岛和苏拉威西岛调兵从南面登陆突破爪哇岛,并配合马来亚南下的部队进行合击,这一点盟军驻防部队也能通过敌占区频烦的海上调动了解到了信息,所以以现在的视角来看,会发现ABDA舰队主要围绕东海岸和西北角驻防,这种先入为主的作战布局是盟军能拦截到泗水海战日军部队的原因,同样也是巴厘岛海战失败的原因(正南方偷偷登陆),下面具体剖析一些这两场海上战役。
其中的巴厘岛海战爆发在年2月19日-2月20日之间,由“久保九次”统帅着长良号轻巡和6艘驱逐舰护航“金村支队”悄悄潜行,企图穿过巴塘海峡登陆爪哇南部驻兵空缺(海军)的巴厘岛,占领此处的前进航空基地,对爪哇岛形成全范围空域覆盖的局势,再次复刻一次成功无数次的海陆空围剿陆地部队的战术。
但在日军舰队进行悄悄潜行的途中,还是被盟军的水上飞机不小心监测到了,因此ABDA舰队也被派遣前往拦截,双方由此爆发了“巴厘岛海战”。
上述讲到爪哇岛ABDA舰队的海上布局主要围绕大型登陆战而在东部和西北部设计的,因此在面临南部小股登陆部队的偷袭登陆时,本就实力有限的ABDA舰队更是分批抵达战场的,这成为了他们失败的关键。
最早抵达南部巴厘岛的是爪哇岛西海岸芝拉扎港口出发的ABDA舰队第一战术群(2轻巡+3驱逐),这支舰队在一处登陆地遭遇了已经卸载完兵士的第八驱逐队“朝潮号”和“大潮号”,双方一见面就展开了交火,使巴厘岛海战进入了第一阶段。
双方战至了19日深夜,均未产生过大损失,只有些轻微受创,但在接近次日凌晨之际,盟军的“皮特.海因号”还是受到了重创,因为日军有经历过良好的夜间作战训练,所以在夜间作战时命中率通常会很高,皮特.海因号在日军朝潮号驱逐舰的高精度火炮和雷击洗礼下,被命中了2枚mm炮弹和1枚致命的93式鱼雷(此战中射程最远鱼雷),失去行动能力在海上漂浮,本来日舰此时在给它一炮就沉了,但日军判断皮特号会自行沉没,所以转而撤离了,自此时至19日凌晨,第一阶段的巴厘岛海战告终,双方互相撤离,盟军是因为打不过,日军则是想继续搜寻敌人(他都忘了他是护航的)。
仅在半个小时后,刚在海上搜寻未果会和后的朝潮号和大潮号就又遭遇了漂浮在海面上起火的皮特.海因号,日军舰艇没认出这是刚刚自己打的,反而以为是友舰的战果(也可能知道),随即倾泻火力将其击沉,为自己此次的战攻又添上一艘船。
此后,在第一战斗群被打的不知道飘到哪里之际,行动缓慢的盟军第二战斗群中的四艘驱逐舰终于赶到拦截地点。
再此,他们同样遭遇了正在搜寻敌踪的两艘打上头的“狂战士”,双方随即再次展开朴实无华的夜间炮战,最终在凌晨三点,日军又双叒叕用良好的夜间炮战能力击伤了斯图尔特号驱逐舰,盟军舰艇开始逃离,双方随即鸣金收兵,各自退出战场。
凌晨四时,经过休整的大潮号和朝潮号再次搜寻敌踪,在不久后他们遭遇盟军轻巡洋舰“特罗姆普”和“皮尔斯伯里”,附近听到交火动静的日军满潮号和荒潮号也赶到了,随即形成以多击少大混战的局面,特罗姆普号和满潮号各自受中度创伤,行至凌晨5点时,盟军再次撤离战场,日军以四艘驱逐舰达成了击退三次ABDA舰队海上交锋的成就,整个巴厘岛海战到此结束。
得益于盟军舰队的分布位置过大(不同批次出击),以及夜间作战能力的低迷,此战日军以四艘小型舰就击沉了盟军的皮特.海因号,重创了特罗姆普号以及斯图尔特号,而己方只有3艘舰艇轻伤,此战成为了日本海军夜战史中史无前例的大胜。
后来的泗水海战也可以算是巴厘岛海战的延续,在巴厘岛海战胜利之后,日军就形成了南北夹击爪哇岛之势,同时盟军还探查到了日本准备登陆爪哇东西缺口的动向,因此盟军提前的战略部队终于用上了,ABDA舰队在巴厘岛海战之后就一真延爪哇东海岸和西海岸巡逻,最终在2月27日遭遇了日军登陆舰队,双方爆发海上战争,这场战役因为爆发在爪哇海,所以也叫爪哇海战。
2月27日,盟军在发现日本海军出没在附近海域后,意识到日军即将展开登陆战,当即命令ABDA联合突击编队向日军出没的马威安驶去。
此时,双方的参战舰队分别是盟军舰艇编队:2艘重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和9艘驱逐舰,日军舰队:2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和14艘驱逐舰,以及41艘陆军运输船。从纸面海军数量上来看差异不大,但在白昼间作战的大型水上战役基本都有航空战的加入,而盟军不具备的就是水上的航空力量,同时水面侦查能力也没有,陆基航空力量也严重缺少,所以此次海战双方有比较大的不平横之处。
由于海上信息差的差异,在遭遇之时日军神通号巡洋舰率先向盟军“厄勒克特拉”号驱逐舰发动攻击,盟军后知后觉的展开还击,随即泗水海战在下午四时爆发。
此时盟军舰队以因为信息差而处于不利炮战阵位,因此杜尔曼下令紧急调整舰队阵型,但因为在航行变阵中“科顿艾尔”号锅炉发生故障,所以整体舰队的航速偏低,一直处于被动动受炮位,占据了海战不利的大部分因素。
下午17时,盟军巡洋舰“埃克塞特”号被日军的一颗鱼雷击伤,“休斯敦”号也中了弹,两艘舰艇不得不减速,加之之前科顿艾尔多号的故障,整个盟军联合舰队阵型被打乱。
在盟军还在乱手乱脚之际,日军借助空中侦查优势,在短时间内再次将“埃克塞特”号击中,此次受创埃克塞特号的大部分航行锅炉被摧毁,整舰彻底失去了控制,在舰体的胡乱转向和友舰的烟幕封锁之下,盟军联合舰队乱成一锅粥,被日本的护航舰队追上。
在混乱之中,日舰再次凭借空中侦查的优势,于烟雾发射鱼雷中击中了科顿艾尔弹药室,造成该舰殉爆沉没,又在此之后不断给盟军舰队造成创伤。
而盟军指挥官杜尔曼直到半小时后才勉强恢复了舰队的正常行动,为了避免被日军放血战术耗死,它下令“厄勒克特拉”号、“遭遇”号和“朱庇特”驱逐舰向日军舰队进行冲击,以对日军护航舰队造成一些损伤,但因为战斗力、舰队数量和攻击阵位的差距,盟军冲击舰队伤敌二百、自损一千,它们虽然击伤了日军的“潮”号驱逐舰和“涟”号驱逐舰,但付出了己方“厄勒克特拉”号被炮决的代价。在劣势还在不断扩大之际,杜尔曼决定转变思路,以自己的残存舰队换掉日军对登陆舰队,因此在傍晚6时的时候,盟军舰队拉烟撤离战场,双方战斗暂时中止,盟军前往追击日军登陆部队。自此,泗水海战的第一阶段结束,盟军损失惨重,整体舰队势力大损,只在面对登陆舰队时有胜利的机会,但第二阶段的海战又接踵而来了,盟军已经走在了失败倒计时的路上。
在盟军撤离的路线上,日军的侦查优势又发挥了作用,在整个海域上双方展开了一前一后的追击战,且登陆部队也有信息优势提前规避盟军的追击,所以盟军舰队始终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前摸不着目标,后被日本舰队一直追击,什么都没有做到,反而是自己的“朱比特号”撞上了自家布置的水雷,直接沉没。战斗行至于此,盟军舰队仅剩5艘舰艇仍具战斗力,但在不多时后较慢的老旧驱逐舰“遭遇号”也被甩下,自此联合舰队仅有4艘还有继续执行原定任务的能力。
追击进行到午夜,顽强的四艘盟军巡洋舰还是没有搜寻到心心念念的日军登陆部队,反而正面遭遇了日军的巡洋舰“羽黑”号和“那智”号,双方随即展开交火,第二轮泗水海战爆发。
此次交手中,由于日本新式鱼雷的攻击距离远比盟军舰艇要远的多,且日军长时间占据优势攻击阵位、盟军在长久的追逐战中舰艇受创严重,所以此战盟军舰艇基本只能被动挨打居多,四艘巡洋舰中的“爪哇号”和“德.鲁伊特号”被日舰分别于23时30分和23时50分击沉,而“休斯顿号”和“珀斯号”也在不久后的次日清晨被追击击沉,所有的ABDA巡洋舰均亡于雷击战。
自此泗水海战结束,所有盟军ABDA联合舰队除了几艘落队和返航加油的,其他主力均覆灭于日本海军,他们的努力也没有完成原定的计划,日军在原定登陆的二十四小时后就登陆原定目标点,对爪哇岛形成合围之势,并在海陆空全面优势之下迫使东印度政府于9日后投降。
此次对日本东南亚制海权挑战的初次尝试最终以惨败收场,日军在此时达到了自身版图的巅峰,之后还想以百战百胜的海陆空战略优势继续推动对澳大利亚的战争,企图取缔美国在亚洲的所有作战支点,第二阶段至此结束,日本的绝对优势期即将因那场空袭而导致的战略扭转而消失。
第三阶段-杜立特空袭的影响-日本帝国海军决战论复起导致的局势转变
4月18日的空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的决策。
太平洋舰队被重新认定为还具有较大的威胁性,且对本土的轰炸在他们看来是一种羞辱,这在日军百战不败的极端自我心态下是不能容忍的,因此当时的日本海军重新提出了海上决战论的计划,想要彻底消灭太平洋舰队,并占领夏威夷以达到威胁美国西海岸的目的,迫使美军重新回到谈判桌上,终结掉太平洋战争。
这种思维引出了后来“中途岛海战”的硬刚,从趋向与陆军进行配合作战变为了主动出击,画蛇添足的使太平洋的制海权出现了变故,使日本舰队变得不再具有绝对优势,陆上的推进也因此原因和兵员不足的原因而中止。
其实本来盟军已经被日本的三位一体协同作战打绝望了,结果硬生生被本子作的海上局势调转,丢失许多制海权和制空权,使得美军在后来使用日军之前使用过的战略优势一次一次的反攻成功。
这里所说的空袭就是杜立特空袭,也叫东京轰炸,是由美国在东印度失陷后单方发动的一次作战。
随着荷属东印度的失陷,日军在对澳属巴布新几内亚的入侵也在进行,并很快获取了新几内亚东北角俾斯麦群岛的“拉包尔基地”和新几内亚的内陆边境“莱城”,同时还想对“莫尔兹比港”和“所罗门群岛的图拉吉”发动攻势,准备一举切断当时英美在亚洲最后防线“澳大利亚”的资源运输渠道。
在这种情况下,美军举国陷入低迷恐惧状态,因为产能什么的都是以后的事情,现在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都是看得见的,因此美国急需提做出积极性行动,所以海军提出对日本本土策划空袭的计划很快就被通过了,目的是为了让日本因本土被袭而将进攻放缓。
不过话虽这么说但实际上美国人也就是这么想想,他们认为比较实际的作用是振奋一下己方的士气,毕竟打了快半年就没赢过几次,但万万没想到日本因为他一个平A其就直接进入了狂怒状态,大量的舰队从前线回防本土,以至于进攻节奏被完全打断,出乎意料的达成了最高的战略目的。
具体的空袭过程是在4月18日,盟国将经过改造设计后成为高续航飞机的16架B-25米切尔陆基轰炸机装上大黄蜂号,与之同行的是一批经过三个月在航母上起飞陆基轰炸机的特训飞行员,这只航母编队独自的驶离了阿拉米达港,在太平洋中部位置与企业号的第16机动编队会和,第16机动编队负责掩护大黄蜂号进入日本近海。
4月18日的凌晨,大黄蜂号到达了日本近海,他搭载的16架B-25B米切尔轰炸机出击飞向了日本,在正午时分对东京、横须贺、名古屋、神户和大阪的十几座军事基地进行了轰炸,造成50多人死亡、90多座建筑物被毁的损失,轰炸完毕后的机组成员逃往中国境内降落(因为没有返航基地),杜立特空袭结束。
实际上,到此为止也可以看出此次作战的实际战果并没有多少,事实上十几架飞机也没有做到取得多少战果的能力,但他们给日本造成的侮辱性打击显然要大过实际性伤害,美国轰炸机的“拜访”让他们感受到了愤怒和恐惧,被一个压着打了几个月的国家轰炸本土对膨胀的日本人而言是不能理解的,对这使得他们本土不会遭受攻击的信念轰然倒塌,一时之间国内人心惶惶,舆论哗然。
在一片质疑声中,之前还在以陆基轰炸机为由和陆军互相甩锅的海军将领们被挂在了耻辱柱上(已经知道了从海上来的袭击),为了挽回面子,他们决定进攻中途岛,一举歼灭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剩余舰队,结果却以惨败告终,导致其由盛而衰,逐渐失掉了制海权。
本文待续
本篇到这里就结束了,因为字数受限,先介绍一下太平洋战役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由那场关键战役导致的日本由盛转衰和美国的反攻放在下篇介绍。
如果喜欢的话,可以给我点个赞嚒!#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