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尼日利亚当“酋长”;他是战火纷飞中的现实版“战狼”;他住的地方连冲厕所的水都没有;他因为尼泊尔大地震遇到了自己的爱人……这些不是剧本,是中央企业海外职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真实生活。
身在海外,多的是考验
“连冲厕所的水都没有”
曾志祥现任南方电网国际公司老挝南塔和一号电力有限公司安全总监,常驻老挝已有5年之久。
年是最艰苦的一年。从项目总负责人到每一位员工都是住在板房里。“下雨的时候乒乒乓乓的根本就没法睡觉。板房的吸热能力很强,空调开不开都那样。板房的隔音效果很差,一个人打呼噜,隔两间房都能听到声音。吃得差,很多人经常拉肚子、身体不好。经常停水,连冲厕所的水都没有。有时候晚上出去方便都不能跑远,跑远了就会碰到蛇。”老挝南塔河深山里手机信号微弱,曾志祥有时需用卫星电话与团队成员取得联系。
原始森林里的“女张飞”
在老挝邻国的柬埔寨,中国华电额勒赛下游水电站员工汪思东,一名刚毕业的女孩子,在原始森林里驻守了8年。明明拥有一张酷似翁美玲的脸,却获得了一个“女张飞”的称号。
她来这里的原因很简单——“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未来那么美应该去奋斗。”但是现实并不像鸡汤那么美好。刚到柬埔寨,恰逢雨季。昼夜不停的“桶”泼大雨、墨绿幽深的原始森林、泥泞不平的红土泥路……都曾让她忐忑。
曾经,柬埔寨丛林的夜里只有灯光零星散落的孤独;如今,也有了霓虹闪烁的繁华。最终,两座现代化的水电站,落成在这片曾杳无人迹的原始森林里,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被送至大街小巷。
行走在中东的“软妹子”
如果汪思东战胜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那么罗颖面对的则是复杂的人际社会。
川妹子罗颖是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中东地区项目团队的一员,负责当地市场开拓。中东是男权的世界,女性很少抛头露面,还有很多宗教礼仪的限制。在当地,罗颖经常自己一个人去参加会谈,自己在街头打车、问路、拜访业主,最开始还是很害怕的。有些银行和政府部门的门卫长着大胡子,拿着枪,看上去就令人生畏,但罗颖就凭着川妹子的辣劲儿去与这些“可怕”的门卫交流,最终做到了靠“刷脸”就能进门。这位娇小的“业务大拿”,帮助团队在多个项目开发上取得成果。
献身事业,难免有放弃
“我们总是低估了父母老去的速度“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可能是央企海外员工们共同的心声。
巴西是国家电网特高压走出国门的重要区域。美丽山特高压项目的工程师范凌峰在巴西一干就是13年,他笑称自己都快成半个巴西人了。但对家人的牵挂却并不因年限的增长而削减半分。范凌峰说:“我们总是低估了父母老去的速度,十年前出去玩,他们还能轻松跟上我的脚步,但现在已经不行了。父母年纪越大,我的担心越重,我现在晚上总会做些奇奇怪怪的梦,也都是跟对父母的牵挂有直接关系的,这大概是我们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吧。”
“孩子多少岁,项目就是多少年”
黄济忠是由南方电网投建的越南永新燃煤电厂一期BOT项目的早期参与者之一,能讲一口流利的越南语,从翻译开始,逐渐成长为谈判专家。因为贡献大,越南政府还为她颁发了个人奖状。
黄济忠加入永新团队的那一年,孩子刚出生不久,所以她对项目进展的年份记得特别清楚:“因为我的孩子多少岁,刚好项目就是多少年。”
由于谈判太紧张,经常进行到晚上,家人、朋友都不敢轻易打电话给她。她与在国内的孩子做了个约定:“你有急事打电话找妈妈,如果我拒接了,那就说明我在谈判;可是如果你真的一个人遇到紧急危险的事情,必须要找妈妈,你记得一定要再打第二个电话,一定会接。”
母子间的一个电话,多么简单与日常的事情,但是对于异国他乡的项目谈判者来说,却显得弥足珍贵。
授人以渔,我们付出了真情和实干
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央企业注重企业社会责任,注重开展本地化经营,为所在国的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为外籍员工提供了培养技能、施展才能、创造效能的舞台。
尼日利亚的中国“酋长”
我们是合作伙伴,更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兄弟。比如在尼日利亚,一位央企员工被授予“酋长”封号。
孔涛是中国铁建中土集团尼日利亚公司阿布贾城铁运营部总经理,负责西非首条城铁——阿布贾城铁项目运营管理及员工培训等工作。
他带领团队将中国管理模式落地非洲,同时培训当地员工运营管理能力,确保最终实现由尼日利亚自主运营。年4月21日,尼日利亚首都地区部吉瓦地区土皇授予孔涛“WAKILINAYYUKA”酋长封号,意为“工程领袖”。在尼日利亚,“酋长”是各族的传统领袖,也是对个人能力的肯定,是受人尊敬的存在。土皇说,在其管辖范围内有很多中国人参与建设,但孔涛是唯一参与两条铁路建设和项目运营的中国人,是真正实现尼日利亚铁路建营一体化的人。9年的时间里,他看着孔涛一步步从毕业生成长为项目经理,共建了尼日利亚和中国的深厚友谊。
中国师傅的“洋徒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央企人和当地员工互相配合、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在工作中结下深厚友谊。
巴基斯坦信德省塔尔煤田II区块褐煤露天矿项目是巴国首个大型露天煤矿项目,国机集团所属企业以EPC总承包商身份承担了该项目的设计、施工及设备采购等工作。
设备部的焊修工程师曹加影,手下管理着8个巴方焊工,相当于收了8个洋徒弟。“最初的时候,他们的焊修基础都很差,只能是手把手去教他们,语言不通我就一遍遍地示范,直到他们学会,现在他们可以说是焊修高手了。”
他的“洋徒弟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曹师傅”,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平时也能开着玩笑,工作氛围非常愉快,这让艰苦的焊修工作变得轻松。
年近60岁的“曹师傅”,有着几十年的焊修经验,在中国也收过很多优秀的徒弟,但是这些“洋徒弟”却让他格外自豪,用他的话说就是:“这算是把咱中国的技术在国外发扬光大了!”
外籍员工,也可以是“岗位标兵”
年1月30日,印度技工NirmalKumar回到中国山西,接受中国中车永济电机公司的表彰,他是在全公司多名员工中评选出的25个岗位标兵之一。“公司不仅教我们技术,还培养我们懂管理,并重用我们。”NirmalKumar激动万分。
NirmalKumar是年5月10日加入印度中车电气有限公司的第一批员工,三年来,他和印度同事三次赴中国接受中国中车先进的电机制造和管理技术,随后,他们返回印度亲手制造出了一批批铁路机车电机。在印度的合资公司,除了3名中方员工(其中一名总经理、一名综合管理、一名技术人员),其它高管及主管都是印度员工,NirmalKumar现在就是合资公司技术质量保证部部长。
民心相通,我们收获了尊重和友谊
尊重和友谊,是相互给予的。外籍员工同样是中央企业的员工,同样为企业的海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战火硝烟里的现实版“战狼”
阿托伊是中国交建在南苏丹的外籍员工,堪称现实版战狼。
南苏丹朱巴爆发武装冲突时,他带领中国同事撤离至边境尼穆莱。当同事劝他一起离开时,他却毅然回头逆着逃难的人群,独自回到公司营地驻守照看物资。用中方员工的话说,“谁能想到三个月之后,电脑还能直接插上电源就能用!”
利比亚内战中,勇救中国员工的“穆忠诚”
在埃及新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有一位身兼数职的项目司机叫“穆忠诚”——这个名字是项目人员对利比亚人穆罕默德·塔布里的昵称。早在年10月,擅长驾驶的老穆由哥哥阿沙拉夫介绍,进入中建利比亚分公司所属中建八局班加西项目部工作。
年春节刚过,利比亚陷入全国范围的剧烈内战,作为反政府军大本营的班加西更是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相对安全的避难场所是民宅。刚结婚的老穆主动请缨,接走了项目部的6名女员工和2名探亲家属,让他们住进了自己的婚房,自己俩口子则挤到父母那边去了。在避难的一周时间里,老穆叮嘱他母亲、嫂子和媳妇给中国员工做最好的饭菜。临别时,女工中的大姐张玉青提出留下一点钱作为补偿,但老穆死活不肯收。他说这是兄弟姐妹的情谊,收钱就见外了。
那天,老穆和另外一名司机提枪带刀、驱车将女员工安全护送至班加西港口,目送着她们一一上了船才离开。在战火燃起到中国员工完成撤离的一周多时间里,老穆联合其他几位利比亚籍的“铁杆”,冒着生命危险勇闯禁区,为坚守在项目现场的中建员工送菜送粮。期间,老穆不负重托,想方设法把多位中建员工手中的第纳尔兑换成美元、欧元,不曾出一点差错。
“穆忠诚”,这个在共患难中诞生的中国名字,大家信服,老穆也喜欢。
米兰的汉语夜校
帕亚拉燃煤电站位于孟加拉国巴里萨尔省,由中国能建北方建投东电一公司承建。穆罕默德·米兰·哈桑是这个项目的工人代表,也是兼职翻译。
米兰在电站的一个20平方米的铁皮屋工棚里开设了自己的汉语培训班,每天晚上8时,准时为当地员工“开班”。学习班没有固定的教材,米兰就让同伴们叙述在施工现场一天的所见所闻,他再给与指导,每周也会抽出几天集中学习日常用语。
如今,学习班已经开课一年多了,有5名学生能够胜任兼职汉语翻译工作,还有5人即将出师。他们不仅学会了技能、提高了收入,而且在现场搭建起中孟人员顺畅沟通的桥梁。
米兰说,他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现在好好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技能,争取更好的工作机会。另一个是将来有了孩子,让他到中国学医,为改善孟加拉国的医疗条件尽力。
“奔跑的华尔斯”
42岁的华卡斯(Waqas),是英国威尔士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放弃已在英国工作10年的大好机遇,加入到中国电建,对“中巴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倡议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作为卡西姆港燃煤电站伊斯兰堡办公室的商务经理,华卡斯每天外勤工作六个小时以上,在巴基斯坦10多个政府组织机构间奔波忙碌,负责关系协调、公文流转、手续办理等工作,并自学火力发电、电力营销等课程,啃下了二十多本专业书籍,成为业务专家骨干。年,华卡斯递送了份发电公司对外函件,几乎占到整个发电公司的一半。四年多时间,华卡斯在伊斯兰堡的大街小巷奔走了多公里,被同事们亲切的称为“奔跑的华卡斯”。
深圳是她的第二故乡
招商局港口的项目经理菲娅来自非洲东北海岸国家吉布提。年,菲娅到北京邮电大学留学,掌握了流利的汉语,学得各项专业技能。年,菲娅顺利毕业,进入吉布提驻中国大使馆工作。在大使馆工作一年后,菲娅选择告别大使馆安稳的生活,来到招商局港口工作,在深圳度过了7年的快乐时光。她喜欢蛇口,热爱中国文化,深圳已经是她的第二故乡。
吉布提是招商局集团响应“一带一路”计划,向海外发展的重要节点。作为通晓中非文化的招商人,菲娅多次参与招商局港口在非洲的重大项目合作,在项目推进和项目融资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菲娅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为家乡和中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她说:“两个国家都有一致目标,面临共同的发展机遇,希望能架起招商局港口与吉布提合作的桥梁,为中非友谊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甘共苦,我们收获了家庭和爱情
尼泊尔强震,让我们手牵手
32岁的葛巍现任中国中铁国际集团中海外尼泊尔分公司巴瑞巴贝引水隧道项目工程师。他的她,叫周艳艳,现任中国中铁二局城通公司巴瑞巴贝引水隧道项目英文翻译。
年4月25日,尼泊尔大地震。空气中弥漫着尘土,不时有建筑物轰然倒塌,哭声喊声呼救声连成一片。葛巍和同事们想的却是由于强震引发了尼泊尔特大燃油危机,为尽快推进项目,必须抓紧时间与石油公司进行谈判,争取燃油配额。谈判需要准备的资料有半尺多厚,震后资源紧缺,缺水断电,一筹莫展中,二局的周艳艳和6位同事冒着余震的危险从国内赶来了,在最难最苦的时候来到葛巍身边并肩作战。
葛巍和艳艳熬了整整两个通宵,靠手写译文材料,完成了所有谈判材料。经过他们不懈努力和诚信沟通,中海外成为那个特殊时期唯一获得石油公司供油的企业。共同的使命与际遇让葛巍和艳艳牵起了彼此的手。
葛巍说,“一带一路”更像是一座心桥,架在有爱的人们心里。如今,他和艳艳的日子像是尼泊尔著名的咖啡,一杯添加了牛奶和砂糖的“喜马拉雅山雪”。
“一带一路”,喜结异国情缘
在布哈拉的中乌天然气管道,有一对双胞胎宝宝,哥哥叫“一带”,弟弟叫“一路”。中国石油的员工陈宽和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阿扎菲亚是通过“一带一路”合作项目中乌天然气管道认识的,相似的成长经历让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有着很多的共同语言,他们慢慢走到了一起。
陈宽给两个孩子取名为“陈一带”和“陈一路”,寓意希望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如同“一带一路”一样宽阔。
优秀的中国建设者在全球闪光,中央企业广大干部职工扎根“一带一路”、打拼创业,铺就了国际合作之路。他们身在异国他乡的奋斗与坚守、快乐与忧愁,就是“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最好的时代注脚。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向海外建设者们致敬。